稻子是禾本科稻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,喜歡溫暖多雨的氣候,最適合生長的溫度是攝氏20 到30 度之間,但在夏季低溫16 度以上的地區,也可以緩慢生長。它的適應性很廣,從北緯50 度到南緯40 度之間,從深水到旱地,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。
不怕水的糧食作物
水稻和玉米、小麥並列全球前三大主要糧食作物,都屬於禾本科植物,彼此有相近的血緣關係,但只有水稻的植株不怕淹水,種子也可以在水中發芽。大部分的植物在水中無法生長,在半淹水的情況下,根部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,在全淹水的情況下,葉片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會降低,最後將導致植物死亡。但是水稻很特別,比起其他農作物相當耐淹水,像深水稻品種會隨著水面上升而拚命長高,在全淹水的情況下,還可以暫時停止生長,貯存能量直到水退為止。
幾千年來,農民懂得利用淹水灌溉的方式種植水稻,藉此防除絕大部分不耐淹水的雜草,以免與水稻競爭養分、空間和陽光,並省下不少除草的工夫。這種重複灌水、排水的水稻種植方式,其實是一種讓作物生長與雜草防治取得平衡點,以獲取最高產量的好方法。
生長速度跟溫度成正比
稻子的生長最長要一年,最快只要3 到4 個月,它的生長速度跟季節和溫度有很大的關連。在寒冷的北方,農夫會選在春天播種,等待夏天生長和開花,秋天時結穗,然後趕在冬天來臨前收割,之後就枯萎死亡,這就是一穫。越往南方走,氣候越溫暖,稻子生長也就特別快,像是臺灣南部和東南亞,一年可以兩穫,最多甚至可以收穫3 次。
一般來說,水稻從播種到插秧(即秧苗期),大約需要20 到30 天的時間;從插秧到收割,大約需要120天,中間經過營養生長期(主要為分蘗期,約50 天)、生殖生長期(幼穗形成到開花,約30 天)和成熟期(從開花到收割,約40 天)。
在臺灣,第一期稻作是從低溫的初春到高溫的盛夏,因為生長期的氣溫較低,可能在插秧後超過120 天才能收割;第二期稻作則是從高溫的盛夏到低溫的秋天,因為生長期的氣溫較高,可能在插秧後不到120 天就可以收割,約可少10 到20
天。
水稻的生長很特別,會從莖基部再長出新的水稻,這種由莖分生的過程就叫作「分蘗」,這讓水稻可以從一棵秧苗發展成有多枝稻穗的稻叢。不過,過多的分蘗會導致稻子不易抽穗,而且生長如果太密集,也容易引起稻熱病,因此農夫會在稻子生長進入分蘗期的時候,重複進行灌水、斷水和放乾田水的動作,甚至讓田土晒到乾裂,透過這種「晒田」的方式,讓水稻停止分蘗,根部也可以吸收足夠的氧氣和養分,並更深入地下生長,牢牢抓住田土,同時還可以防止雜草生長。
一支稻產千粒米
分蘗期過後,水稻會開始「抽穗」,從每一個分蘗的尖端抽出稻穗來。稻穗逐漸抽出時,稻花也會由上而下逐漸開放。稻花沒有花瓣,只有稻穎,一支稻穗約可開100到300朵小花。水稻是雌雄同株的植物,雄的雄蕊。每朵稻花只開一次,約在上午八點到十點間,兩片稻穎會打開來,授粉時間只有短短半小時到一小時,授完粉就立刻閉合起來。
稻子在自花授粉(自己的雄蕊花粉授粉給自己的雌蕊柱頭)後,稻殼內的穎果會逐漸充實,內部的乳汁會慢慢變成米漿,然後變硬,而稻殼的顏色也由綠轉黃,大約在授粉後30 到35 天,九成以上的稻穀都會變成黃色,飽熟的稻穗也開始彎曲下垂,代表稻子已經成熟,可以收割了。
你一定很難想像,一粒小小的種子,居然可以收成千餘粒以上的稻穀。因為每朵稻花會形成一粒稻穀,每株稻穗約可結70 到140 粒稻穀,而一棵稻株約可分長出14 到22 株不等的稻穗,因此每株稻子至少可以結1,000 粒以上的穀粒,是不是很厲害呢?
稻子生長與二十四節氣
農夫種稻必須「看天吃飯」,怎樣才能讓稻子的生長配合季節的變化來進行?古時候沒有鐘錶計時,人們就以「立竿見影」的方法來了解時間的變化;同樣的,人們也觀察出一年氣候寒暑變化的週期規律,依據太陽對地球照射的角度與照射時間的長短,制定出季節的參考指標,即為「二十四節氣」。
「二十四節氣」可說是先民經驗法則的智慧結晶,依據國曆(太陽曆),一年四季共分為二十四個節氣,每一季有六個節氣,每個月有兩個節氣,每一個節氣「大約」是15 天。一直以來,節氣是農民耕作時參考的氣象台,所有農事活動,如: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都要配合節氣的循環來進行。
不過,二十四節氣是以黃河流域的氣候及農作物生長為準,像臺灣處於亞熱帶,夏、秋有颱風豪雨,秋、冬沒有霜雪,並不完全吻合。但傳統上,臺灣農民還是會依照調整過後的節氣作息來進行稻田耕作。
為了方便記誦節氣,人們還編了一首「二十四節氣歌」:「春雨驚春清榖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」。
水稻田除了具備糧食生產的功能外,其實對我們的生態和環境,也有很重要的貢獻。水田在耕作的過程中,可以涵養補注地下水源、防止地層下陷、調蓄暴雨洪水、調節微氣候、防止土壤沖蝕,也可以提供水鳥、昆蟲和蛙類,庇護繁殖和覓食場所等生態功能,更能提升良好居住品質,以及提供美麗景觀等生活功能。
水田對生態環境大有幫助
臺灣的雨季分布不均,尤其是颱風季節降雨集中,不僅容易淹大水,降雨也會隨溪河奔流入海,很難留住。此時水田就像一個渾然天成的大水盆,在洪水來襲時,水田鬆軟的土壤就像海綿,可以把水吸進去,成為暴雨洪水的臨時水庫,避免氾濫成災,還可以把雨水留下來,不致一路沖入海裡。
近年來因為全球氣候環境變遷影響,臺灣受乾旱與洪水交互侵襲的次數頻繁,常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,更加凸顯水田存在的重要性。根據調查,臺灣地區水稻田在耕作時長時間滲水,是涵養地下水的最佳途徑,估算每年約可為全臺地下水補注達20 億立方公尺的水量,相當於6 座翡翠水庫的有效蓄水容量,將有助於緩和沿海地區因為超抽地下水,所導致的地層持續下陷惡化問題。
水稻田本身就是一種濕地,具有蓄水、降溫和吸收二氧化碳的功能,因此可以調節微氣候和溫度,有效降低溫室效應。根據衛星影像分析結果顯示,蓄水期的水稻田通常會比區域平均溫度低3℃,跟都會區的溫差更高達7℃。尤其在夏天,每公頃水稻田在蓄水降溫後,相當於2,600 部家用冷氣機的冷房效果,可見水田對節能減碳有很大的效益。
廣大的稻田透過光合作用,可以大量吸附二氧化碳和製造氧氣,就像一台功能強大的空氣清淨機。農委會曾在關渡平原的水稻田,進行環境微氣候因子與二氧化碳濃度量測評估。結果顯示,關渡地區每公頃水稻田每日平均可吸收二氧化碳700 公斤,相當於3,200 輛2,000CC
中型汽車在市區行駛一公里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,足見水稻田對二氧化碳減量是很有幫助的。
水田裡是個「生態社區」
由於水稻田經常保持潮濕狀態,因此成為許多依水而生的動物,如水鳥、昆蟲和蛙類等的棲息地。隨著稻秧長大,泥土裡的小生物和稻子本身就成為許多動物的食物來源,高大的稻叢更成為小動物的庇護所。這些居住在水田裡或附近的動物,包括蚯蚓、蝸牛、蝌蚪、蛙類、田螺、泥鰍、福壽螺、蜘蛛、螢火蟲、蜻蜓、豆娘、螳螂、合鴨、麻雀、鷺鷥、紅冠水雞和水牛等等,牠們彼此之間可能形成了食物鏈,儼然是一個緊密的「生態社區」。
水田中蓄含的水分,可以幫助泥鰍、蛙類和蜻蜓的幼蟲繁殖,牠們以蟲為食,因此可以幫助減輕稻田裡的蟲害。福壽螺喜歡吃水稻秧苗,繁殖能力又強,是水田裡最不受農夫歡迎的訪客,幸好合鴨可以幫忙吃掉福壽螺,減少牠們對稻子的危害。在水稻秧苗期,過境的雁鴨可能會取食秧苗;水稻進入乳熟期時,麻雀會吸食稻穀內美味的米漿。不過,這些鳥類在秧苗初期可都是除蟲的小幫手。
但是,從1950 年代起,為了追求作物高產量,臺灣農民普遍施用化學肥料,並使用化學農藥防治病蟲害,加上大量使用除草劑,取代人工除草的麻煩,農田裡的生態系統因此受到影響,許多生物已不復見。
直到近一、二十年,開始有人警覺到環境生態即將消失,認為這片土地是所有生物共有的,人類不一定要對其他生物趕盡殺絕,生物間應該和平共存,於是決定採取不使用化肥、農藥和除草劑的有機農耕方式種植作物,慢慢地,有機水田裡逐漸恢復生機,豐富的生態也再度重現。
農業機械是省力好幫手
種稻是很辛苦的工作,農夫要配合水稻生長的各個階段,進行不同的田間管理工作,相當消耗體力。幸好,隨著工業技術發展,現代農業機械的出現,成了農夫省力的好幫手,像是整地、插秧、收穫及乾燥等粗重的作業,都可以交給機械來負責。
例如,曳引機可以取代牛的動力,用來整地、播種和施肥;動力插秧機可以代替人工插秧;水稻聯合收穫機可以代替手工割稻和用脫穀機打穀;循環式稻穀乾燥機可以很快烘乾稻穀,不用靠人工耙穀日晒。目前這4 種農業機械,在臺灣稻作使用上已經非常普遍。
由於臺灣稻田還是以小規模耕作為主,農業機械又非常昂貴,所以出現了專門協助農民的代耕中心、乾燥中心和碾米廠,讓農民不用自己買機械,也能完成這些繁重的工作。而且因為農民自己育苗相當費工費時,不符合經濟效益,所以也出現了專業的育苗中心,提供現成的秧苗和代為插秧的服務。
幫忙吃害蟲和除草的鴨子
雜草和福壽螺是最令稻農頭痛的「頭號敵人」,在尚未使用化學農藥和除草劑的年代,鴨子可是農夫的好幫手。利用鴨子的天性,可以幫忙田裡除蟲、除草和施肥,可說是一舉數得。
農夫通常會選擇由綠頭鴨、臺灣菜鴨、土蕃鴨和北京鴨混種雜交出來的合鴨,做為稻鴨,因為牠們體型小、活動力強,每天從清晨到黃昏,可以行走3 到4 公里,主要吃昆蟲和福壽螺,不吃稻葉,不會影響稻子的成長。
在水田耕犁整地時,小鴨子剛孵出,等到插秧兩周後,農夫便把小鴨子放入水田裡。因為稻鴨在田裡來回游走,攪混田水,渾濁的田水會讓剛萌發的雜草幼苗得不到陽光而無法生長,還會被鴨蹼踐踏、踩入土裡。而且鴨子在田裡走來走去,會刺激稻子向下扎根,長得更加強壯。
稻鴨喜歡吃田裡的福壽螺,還會搧動、拍擊翅膀,因此晃動稻株,把上面的害蟲擊落當點心。稻鴨隨處排出的糞便掉在田裡,與土壤融合後,還可以變成稻子的有機肥料,形成稻鴨共生的良性循環。
等到稻子的抽穗期,鴨子已經長大,此時鴨子會開始啄食稻穗,所以農夫會將鴨子由田間趕至鴨舍,經過短時間肥育後,再賣個不錯的價錢,增加農家的收入。
現在已有越來越多農田不使用農藥、除草劑和化學肥料,讓有機稻田裡恢復生機,因此可以請「鴨子大軍」幫忙照顧稻子,生產「鴨間稻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