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記得雲林曾有一個「絲織專業區」?當初,這個旨在提升台灣紡織產業而設立的專區,2002年園區開發後,卻長期閒置,苦等不到紡織業者進駐,遭人詬病「紡織專區竟無紡織廠」。
如今,15年過去了,當年的絲織專區早已轉型,換了個新名字:「竹圍子區」,與西邊的「大北勢區」、東邊的「石榴班區」,連結成「雲林科技工業區」。
然而,三區之中占地最大、269公頃的竹圍子區,雖然不再只招收紡織業,但偌大園區依舊空蕩蕩,閒置率高達41%,居全國工業園區之冠!反觀一旁「大北勢區」閒置率只約4%。
占地20公頃 已閒置十多年
走進將近一半面積未建廠的「竹圍子區」,不時可見一塊塊素地上插著「售地」招牌,兜售的坪數一塊比一塊大,動輒數千、甚至數萬坪。
「這裡不是工業區嗎?怎麼這塊地沒蓋工廠,反而長著一大片森林?」拐進一個路口,訪客往往驚訝發現一片已不足以用「雜草叢生」形容的荒地,放眼所及,除了雜草,還有樹林,高度已超過一層樓。
由於樹已長得高大粗壯,工業區的人們乾脆叫它「豆豆龍的家」,好像這裡是隨時會有龍貓跑出來的神祕基地。
原來,這塊地屬於中國人纖,占地20公頃,但已閒置十多年,長年名列工業局「十大閒置土地」的亞軍。
為何買了地卻不蓋廠?
其實,最初該區是由加工出口區管理處委託民間的台灣絲織公司開發,加工出口區後來甚至入股台灣絲織公司。台灣絲織公司的原始股東,大多是紡織業者,中國人纖就是其中之一,成為第一批認購土地的業者。
股東賣地走人 延宕建廠
只是,後來絲織專區推動不順,不少大股東乾脆賣地走人;沒賣的,也一再延宕建廠計畫,任由土地荒涼。
竹圍子區改由工業局接手之後,也轉型不再定調紡織聚落,目前該區只有「利勤」一家紡織廠、一個紡織研究所,與原本定位相關。
「很可惜,沒有發展起來,否則今天台灣紡織業的面貌可能很不一樣!」擔任絲織專區開發案的發包召集人、榮鑫集團總經理李麗裕說,當初他精省成本,一坪土地只賣約1.2萬,比鄰近工業區少了近一半,希望增加進駐意願。
但這個被李麗裕視為生涯代表作的開發案,成功銷售出土地,但產業卻沒發展,經過十年等待,連他自己也把手上土地賣掉,「那些大範圍認購,又不蓋廠房的股東,不是炒作是什麼?」他不禁批評。
出售獲利大 地主不怕罰錢
「對於閒置滿三年的土地,我們加徵五倍的維護費,希望儘可能促進土地活化!」雲林科技工業區服務中心主任俞國華無奈表示,當地土地多屬私人產權,無法「強制買回」,做為主管單位,只能追蹤使用進度。
由於閒置的41%土地已經超過三年,符合加倍徵收條件,「竹圍子區」目前將近一半土地都得要多繳五倍的公共設施維護費。
繳費最大戶就是中國人纖。20公頃閒置地,一個月需繳36萬元,若從起徵日算起,一年九個月以來約付超過700萬元。
仲介業者分析,若與日後獲利空間比起來,數百萬罰款不算什麼。近來,中國人纖開出的每坪售價,已從10萬降為5萬,似乎出售意願轉強。據估計,整體獲利超過20億。